讲污堂|污水处理37个高发问题问答

返回列表日期:2018-03-14阅读:3381

1、CAST工艺,污泥脱水后的混合液直接排入进水泵房,导致进水COD,SS偏高,并影响选择池的反硝化反应(因为前段爆气沉砂池已经降解了部分C源),应该如何解决?

答:这是一个目前污水处理厂普遍被忽视的问题,即污泥脱水后的滤液回流至生化池后对生化处理的影响问题。由于污泥脱水前要加调质药剂,如PAC和PAM,有些药剂有一定的毒性,污泥脱水时可随滤液回流至生化反应池。处理这些滤液在技术上没问题,只是成本问题,如果选用合适的污泥调质药剂,并控制好加药量以及脱水机的进泥量等,对前面的生化处理就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2、问:气浮池投加PAC和PAM后在反应室里有明显的分层,上清液约30cm,下层就都是絮状沉淀物,但是流入上浮室后的出水又变浑了,这是怎么回事?应该怎么解决呢?

答:不知你们是采用CAF还是DAF,根据你说的情况投加药剂后有絮体产生,但絮凝效果好象不大好,要确认药剂投加环节是否有问题,PAC和PAM不能同时投加,应有分别投加单元,还要有适当的混合搅拌絮凝过程,如果排除药剂投加因素,就是气浮设施和设备方面的问题,如:气液界面不够;有溶气罐的话要确认溶气罐压力是否正常;检查管路是否有堵塞,溶气释放器是否完好等;采用叶轮气浮还要确认气浮机是否过小。

3、问:一沉出水是清的,基本没什么色度,但是经过生化后水又变褐色了,可能是曝气把过量的亚铁转化成3价铁了,所以现在注意控制石灰乳的加入量,看是否会好转。另外我想知道,有什么经济有效的办法去除色度吗?

答:要确认生化池是否厌氧,混凝法去除色度是比较经济有效的,关键是药剂选择要有针对性,还有反应条件的控制,石灰乳的加入量要控制,但pH不能低于9。

4、问:一沉出水是清的,基本没什么色度,但是经过生化后水又变褐色了,可能是曝气把过量的亚铁转化成3价铁了,所以现在注意控制石灰乳的加入量,看是否会好转。另外我想知道,有什么经济有效的办法去除色度吗?

答:要确认生化池是否厌氧,混凝法去除色度是比较经济有效的,关键是药剂选择要有针对性,还有反应条件的控制,石灰乳的加入量要控制,但pH不能低于9。

5、问:接触氧化池在进水时曝气是否不利于生物膜的形成?我们投加营养是在进水前或后各个生化池均加,进水时投加是否会造成营养流失?

答:在生物膜培养过程中,无论是闷曝或进水曝气营养流失都是无法避免的,只能做到尽可能少流失。我不认为进水时曝气会不利于生物膜的形成,连续进水培养关键是要控制好进水量和曝气量。

6、问:如果发生了污泥膨胀想加漂水杀丝状菌,投加量怎么计算?

答:虽然专业书上有介绍加氯等杀死丝状菌的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可行的,再说对膜法而言让其长在生物膜中是好事,现在的污泥只是起接种作用。

7、问:本单位采用A/O法,平时A池氨氮38mg/L,O池9mg/L,现在A池氨氮在60mg/L,O池在45mg/L,不知氨氮降不下去和硫化物变高是否有关系? 已经闷爆了一天了,情况还是没有好转,运行条件一直没有变化,突然之间就变成这样的!中间只发生了两件事情:1、硫化物变高;2、COD变高,又有油水。然后DO就变低,污泥从褐色边黑。现在该怎么办?

答:虽然硫化物高了一些,但从你提供的情况来分析,污泥中毒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是供氧不足引起污泥厌气,氧不够与前面几种情况都有关。应该尽可能提高充氧量,减少进水量,如果充氧量已无法提高,可适当增加排泥量来减少污泥浓度。这样的做法表面看与三相平衡原则相勃,因为污泥负荷更高了,其实不然,因为适当增加排泥量可使吸附在污泥中的物质多排出些,也有利用于缓解氧的不足,这样处理会好一些。

8、问:电镀废水中铅离子一般如何处理?废水排水对硫化物有要求,对硫酸跟有要求吗?

答:电镀废水中铅离子去除方法很多的,如:电解法、活性炭等吸附剂吸附等。废水排放标准中对硫化物有要求,对硫酸盐浓度没有限止的。

9、问:今早上本单位污水站曝气池内四套溶解氧测定仪的DO突然从4.0mg/L下降至接近0,增加了生化池曝气量。但DO值仍未上升,由于四套溶解氧测定仪的显示值都这样,可排除溶解氧测定仪故障。

答:应该确认一下废水中是否有较多的无机性COD进入。

10、问:本厂的处理规模为3万m3/d,采用水解+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运行两年以来,I沉淀池总是漂泥(二沉池负荷0.9左右),尝试多种调节方法也无济于事,初步认为是二沉池设计负荷太高,请予以确认。

答:虽然不知道污泥沉降性能是否好,但从设计的表面负荷看,你们的意见是对的。现在有一种误解,以为接触氧化池脱落的生物膜不多,沉淀池表面负荷可小一些,很多接触氧化池后续的沉淀池表面负荷与活性污泥的沉淀池差不多,这是不行的,膜法沉淀池的表面负荷选择应该比泥法沉淀池大,因为脱落的生物的沉降性能很差。

11、问:接触氧化池生物膜已结球,想采用厌氧脱膜法要采取哪些控制措施?

答:厌氧脱膜法就是停止曝气一段时间,让生物膜厌氧发酵,发酵后的生物膜容易脱落,然后加大曝气量来冲刷生物膜,促使其大量脱落,厌氧时间要根据生物膜发酵程度来定,至少一二天时间。如有二只以上生化池的,应该轮换来脱膜,因为脱膜后填料上生物膜的活性有一个恢复过程,当生物膜厌氧后,就可用大气量冲刷,让其脱落,采用微孔曝气的,脱膜效果差,可用水力冲刷。如果填料结球是低聚物之类粘结引起的,厌氧发酵后也无法脱膜的,要确认一下。

12、问:我们的污水处理采用活性污泥(A/O)工艺,曝气池和缺氧池都是泡沫,但二沉池中没有,感觉很困惑。有人说曝气池中泡沫是丝状菌过度繁殖,但镜检什么也看不到,请分析原因?

答:应先确认是“泡沫”还是“浮上的泥渣”,这是二种不同的现象。根据你说的情况可初步排除是生物泡沫和反硝化泡沫。虽然镜检时没发现有丝状菌,但要观察在显微镜下浮泥膜中是否包裹有细小气泡,因为在季节环境交变或污泥负荷过低时,污泥活性会下降,菌胶团变得分散细小,与曝气气泡结合后产生泥渣和气泡的混合体上浮。当含大量空气的混合液进入沉淀池前,大部分气泡已在配水井等处释放了,所以二沉池中不一定会有泡沫出现。


此外还要确认是否有洗涤剂或毒物质进入,洗涤剂引起的泡沫外观呈新鲜的乳白色;如泡沫色泽较暗,不易破碎,出水水质变差则说明系统受到受到毒物冲击。

13、问:我们用的是生物接触法(组合填料),把好氧池中活动的那根填料拎上来已发黑,有恶臭;因为不回流好氧池水特别清、发白,我觉得这负荷太高所以就用了回流,想增加生物的数量,不知这样是否妥当?若不回流则水特别清。加药是加在第二个沉淀池,回流污泥是从第一个沉淀池回流的,应该不存在污泥中毒吧?如果聚铝不合适,那该用什么呢?另外我们最后有气浮,用的也是聚铝,不知道是否合适?

答:你的问题回答如下:
(1)好氧池的水清很正常,水清也不说明COD等的浓度低;
(2)生物接触法的负荷是容积负荷,与填料上的生物膜量无关,填料上生物膜太厚会影响处理效果的,比表面积会大大减少,所以生物的厚度要控制;
(3)没特殊情况沉淀池污泥不要回流,会增加好氧池的总耗氧量(额外耗氧),观察填料上的生物膜发黑说明好氧池已严重缺氧了;
(4)应该增加好氧池的曝气量,好氧池出水端的DO应该控制在4mg/L以上(与活性污泥法不同的);
(5)药加在第二个沉淀池就没问题,气浮用聚铝可以的。

14、问:我想请教一个COD测定试验方面的问题,最近两次做COD实验时,从外观上看很透亮,SS也很少,最后侧的结果却是140~150mg/L,甚至更高,我以为是药剂配制的问题,可测的标样值却差不了几个,空白水样的滴定体积也基本一样,观感比较好的水样COD值却较高这种现象正常吗?

答:如果分析本身没问题的话,可能是无机性COD高的原因,如亚硫酸盐之类的物质,还要注意测定时空白样品的条件要与水样完全一致,如水样加硫酸银和硫酸汞,空白样品也要同量加。

15、问:我们公司的水解酸化池装有填料,填料上有生物膜,底下有曝气管道,每两小时曝气10~20分钟,这样行吗?算不算搅拌了?

答:膜法厌氧或兼氧池的填料上长膜后,一般的搅拌器搅拌效果很差,通过曝气可以使废水和生物充分接触,但我认为每过两小时曝气10~20分钟不妥,应该连续曝气。很多人担心酸化池曝气会影响水解酸化效果,其实不然,因为酸化池的有机负荷高,有一些氧充进去也是微不足道的,一般不会有溶解氧,即使有影响,其正面作用肯定远大于负面作用。当然水解酸化池底下的曝气器最好采用大孔的,这样充氧效率低而曝气量大。

16、问:本人目前也正在调试UASB,到今天都快40多天了。调试的效果不理想,UASB出现了严重的酸化现象,导致失败。5月进行二次调试。处理的废水为油脂化工废水,COD达到30000mg/L,PH值为1.6~4.5。调试过程中控制不好pH值,VAF的控制也不太好控制,理论上与实际差距太大了。请指点一下,以便二次启动能够成功。

答:下面几方面在UASB调试中要特别注意:
(1)培养前厌氧污泥的投加量不够,一般要求一次性投足污泥,污泥量至少占池有效体积的1/4;
(2)培养初期容积负荷或水力负荷应维持在较低水平,并逐渐缓慢提高,一般应采用间歇进水的运行方式;
(3)如果加温的话,池内温度要缓慢、逐步地升温;
(4)油脂化工废水要预处理去除油脂。

17、问:沉淀池上有厚厚一层污泥,出水带有大量的泥,用稍加搅动后,污泥即可沉下去,出水也变得较为清澈.用量筒在好氧池取样,污泥沉降1小时后,即开始上浮,轻轻搅动后,又沉下去,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答:二种可能:(1)沉淀池污泥层发生反硝化引起的,反硝化过程的氮气将部分污泥携带出水面并积累;(2)曝气量大,污泥中气泡进入沉淀池前来不及充分释放。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应在生化池设缺氧区去除硝酸氮,或增加曝气量,增加回流污泥量,使污泥在沉淀池的停留时间减少,防止沉淀池污泥缺氧。后一种情况时应该清除生化池池面、沉淀池配水井和中心导流筒水面的泥渣和泡沫清除,以便混合液内的气泡释放。

18、问:高氨氮废水处理采用SBR工艺,现在调试结果出水COD和氨氮偏高。有人建议延长SRT,会有效果吗?现在的SRT是20天,采用的SBR工艺,我觉得虽然延长SRT可以提高生物中的硝化菌比例,但是延长SRT的同时也会降低细菌整体的活性,降低COD的去除效率,不知我的想法对不对?

答:COD和氨氮都偏高的情况下延长SRT没错,一般不会影响COD的去除效率,因为碳化速率快于氨氮的硝化速率,硝化过程在碳化过程的后期,污泥负荷低时才发生,所以应该延长SRT,也可采用非限止曝气或提高污泥浓度使污泥负荷下降,目的都一样,当然还要确认DO、碱度等是否满足等因素。

19、问:厌氧污泥培养方法和调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答:厌氧污泥培养方法有多种,建议采用逐步培养法,大致过程如下:好氧系统经浓缩池的剩余污泥(已厌氧)投入到厌氧反应池中,投加量约为反应器容量的20~30%,然后加热(如要加热的话),逐步升温,使每小时温升为1℃,当温度升到消化所需温度时(根据设计温度))维持温度。营养物量应随着微生物量的增加而逐步增加,不能操之过急。当有机物水解液化(需一、二个月),污泥成熟并产生沼气后,分析沼气成份,正常时进行点火试验,然后再利用沼气,投入日常运行。

启动初始一般控制有机负荷较低。当CODcr去除率达到80%时才能逐步增加有机负荷。完成启动的乙酸浓度应控制在1000mg/L以下。

20、问:污水处理系统刚建好,准备开始运行,工艺:调节池---水解池---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污泥处理系统,马上要开始试运行了,拟用接种驯养,请问开车和驯养中的具体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培菌初期应采用静态培菌,污泥初步形成以后,要注意防止污泥过度自身氧化。有不少厂都发生过此类情况,污泥长期不增加,甚至下降,原因就是营养和曝气时间没控制好,污泥在增长同时又在不断自身氧化这样的恶性循环过程。活性污泥培菌后期,虽然污泥浓度较低,还是应适当排一些污泥,会有利于微生物进一步生长繁殖。

21、问:曝气池的污泥越来越少,进水COD约100~200mg/L,污泥难生长,没投用的池死泥多,怎么办好呢?

答:可采用间断曝气法,适量排一些污泥,虽然污泥量很少,如不排泥会更少。

22、问:本污水处理场是制浆造纸废水处理,使用的是完全混合法,最近污泥出现了SV下降到5-6的现象,污泥中只有钟虫、轮虫,处理效果一般。最近一段时间F/M在0.3左右,温度较高,曝气池的温度在37-39度,请问是不是污泥中毒?还是其他原因?

答,F/M不算太低,从生物相看不象中毒,因为钟虫对有毒物质是很敏感的。可能是水温高的原因,一般来说,水温超过38度对好氧微生物的活动会有些影响。

23、问:现在调试污水处理厂,设计进水BOD160mg/L,实际只有40左右,污泥培养快一个月了,可从接种的250mg/L才长到了600mg/L左右。目前进水1000m3/h,已达到处理装置最大负荷,如何处理?

答:由于进水BOD5较低,污泥浓度也够了,现在不是让污泥增长多少的问题,而是要养住这些污泥,防止污泥自身氧化。

24、问:我厂污水生化池为A/O池,两池都有曝气装置,令人疑惑的是:既然A池为厌氧池,为何还要装曝气装置,难道是为了起推流作用吗?

答:二个作用:(1)起辅助搅拌作用;(2)可在必要时作好氧池用。

25、问:厌氧污泥能否通过一定的措施转化为好氧污泥吗?有什么特殊要求?是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答:你说的情况在污水生物处理中常会碰到的,污泥厌气后,厌氧菌很快繁殖,而好氧菌则处于休眠状态,可维持很长的时间。至于能多长时间,这与温度等因素有关,据说从理论上讲在常温下可维持约二周时间,实际上还可长一些。厌氧后的污泥再经曝气,仍可恢复活性,只是污泥量会明显减少。

26、问:如何保证污水达标排放,控制系统非常关键,你认为,PLC,DCS还是普通的控制好,如何降低费用,提高各污水处理指标?

答: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PLC或DCS,而是如何确定污水处理装置的自动控制点,有不少认为自控程度很先进的处理厂,有很多自动控制点是无用的,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

27、问:BOD负荷为0.1左右,污泥在曝气池絮凝良好,沉降性差,SV30在97%,SS在7000,然而到二沉池后在出口分为二层,一层在细小泡沫携带下上浮,另外一层沉降良好,这是什么原因?

答:可能是下面二个原因之一:(1)硝酸盐在沉淀池泥层中发生反硝化,氮气泡携带污泥上升,停风机后会好转说明反硝化提前在曝气池完成了;(2)曝气量过大,大量汽泡未能在沉淀池进水口完全释放而引起的。

28、问:请说说引进污泥后调试的具体注意事项,特别是针对工业废水的处理。

答:污泥要经济、快速一次培养成功很大程度上要靠临场经验的,要提醒的是在培养过程中宁可曝气不足也不能曝气过度,宁可营养过剩也不可营养不足,我曾发现有一些厂污泥长期培养不好,原因是在培养过程中污泥总是处于生长-解絮-再生长-再解絮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中,污泥在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在污泥初步形成的阶段,过度曝气和营养不足会很快解絮的。

29、问:采用AB 法工艺,为何前面一般不设初沉池?

答:这样有利于A池处理功能的提高,由于A段的废水直接由排水系统而来,废水中原本就有的细菌和悬浮物及胶状物的共存体也具有一定的絮凝性和粘附力,再与回流污泥混合后,相互间发生絮凝与吸附,此时难沉降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在得到絮凝、吸附和粘结后与可沉降的悬浮物一起沉降,并随剩余污泥排出,使A段中以非生物降解的途径去除的有机物量大大提高,可保证B段的运行稳定。

30、问:一个工艺流程设计的问题。流量=360m3/d,COD=1700mg/L,BOD=850mg/L,SS=100mg/L,色度=100倍,处理的是80%工业废水和20%的生活污 要求:COD<90mg/L,BOD<20mg/L,SS<60mg/L,色度<40倍。请问采用何种方法能达标,我拟用物化预处理+SBR法+活性碳吸附,不知道有没可能达标?

答:这类废水建议用混凝+SBR(低剂量PACT技术),即在曝气池内少量连续加入粉末活性炭,使活性炭与污泥结合,可大大提高处理能力,日常运行中只要补充少量通过剩余污泥排放流失的活性炭就可,补充量仅为每吨水15~20克。酸化没必要采用,因为废水的B/C比已很高了。

31、问:化工废水处理装置,水解加接触氧化工艺,氧化池溶解氧为零,我算了一下,COD去除量为420公斤每天,供气量大约为7.5立方每分钟,按70立方去1公斤BOD计算,处理能力应该为150公斤每天,这样理论供风与实际相差较大,是否会供气过少而进入兼氧状态(汽水比为30:1)?

答:不说废水的浓度和水质等情况,首先用气水比来衡量就不妥,膜法与泥法是不同的,同样的气水比,还要看曝气器的氧利用率,如果用穿孔管曝气氧的利用率就很低,如果用微孔曝气,则氧利用率可提高数倍,所以要进行综合分析的。但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氧化池溶解氧没有,是供氧不足或曝气时间不够造成的。

32、问:我们做的一个工程只有处理10吨的生活废水,原来膜生长的情况非常的好,处理效果也非常的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膜全部脱落了,而且现在膜不能再生成,填料上生有一些象红豆一样大小的微生物团。把它撵开是很多的条状的细菌,现在都快一个多星期了,没有任何的改善,想请帮助一下!

答:排除pH或有毒物质冲击的因素外,可能是曝气时间过长、负荷过低造成。建议减少曝气量,或采用间断曝气试一段时间,此外还要控制好营养比。

33、问:UASB池不设内回流时,如果排泥时泥排多了如何办?

答:因为污泥不外流的,所以也不存在你说的问题。如果另设沉淀池,污泥就要回流,但回流量的大小也只能反映污泥在整个系统内的周转速率或循环速率,也与系统内的污泥量无关,也就是说如果U池不排泥,无论污泥回流量是大是小,系统内的污泥量不会影响(不考虑污泥增长的因素情况下)。

34、问:UASB按照三相分离器的原里和作用,是不应该有污泥回流的,但由此而来产生如下问题:(1)UASB反应器跑泥时如何补充污泥?(2)UASB反应器受冲击时引起污泥浓度波动,如何尽快使其恢复平稳?(3)在排出UASB反应器中无机化的污泥时,如何尽快使其恢复到所需的污泥浓度?

答:U池如果污泥流失,即使污泥能回流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污泥回流的同时反应器的上升流速也会相应增加,回流量大污泥流失量也大,所以U池大多数是没有污泥回流的。我说的大多数没有也就是说有的U池还是有污泥回流的,因为在U池后又增设了沉淀池,但这样的工艺不多,如果这样还不如用EGSB或IC更好。据了解,U池主要还是以絮状污泥为主的,加之反应器不高,所以上升流速不能太快,污泥保有量不多,容积负荷上不去。虽然典型的U池没有污泥回流,但出水还是能回流的。

35、问:一个工业园需要建设30000吨/天的污水处理厂,现有家公司提出“硅藻精土+生化”处理工艺。以前也曾看到关于这种技术的介绍,但是说法相差很大,不知道该相信谁?请发表看法。

答:硅藻精土用在城市污水处理效果很好,运行费用也很低,工业废水处理要慎重。

36、问:我们采用A2O工艺,现在总磷去除还可以,但是氨氮一直没降低,调试已经有三个月了,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说不用内回流也可以降氨氮,而我们的内回流不好控制,几乎没有,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降低氨氮?

答:根据你说的情况出水氨氮高于进水与没有回流无关的,主要还是反应时间不够,估计这类废水有机氮较高,由于硝化时间不够,有机氮的氨化速率大于氨氮的硝化速率,出水氨氮上升也是很正常的,还要确认硝化的基本条件是否控制好。

37、问:本厂用的是卡罗塞尔氧化沟工艺。有时装置的出水氨氮比进水还高,进水TP2.5mg/L 左右,出水只有0.2左右,曝气机3台满负荷运行。一直查不出什么原因,这是怎么回事?

答:只能根据你提供的情况来初步分析,可能是污水含氮有机物较多,反应时间不够,有机氮的氨化速率大于氨氮的硝化速率,此外,也可能是磷不够,影响氨氮通过同化途径去除的效果。

来源:环保网校 个人图书馆

转自:水处理观察